本文详细介绍了试管婴儿技术中前期检查、促排卵、取卵受精、胚胎培养与移植以及验孕等阶段的专业术语,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试管婴儿流程,为有需求的夫妻提供知识支持。
试管婴儿技术中的专业术语大全
在试管婴儿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上,对于很多新手夫妻来说,那些专业术语就像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关卡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试管婴儿技术里常见的专业术语,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儿。

前期检查相关术语
AMH(抗缪勒氏管激素):这可是个很重要的指标,它就像是卵巢的“库存清单”,能反映卵巢里卵泡的储备情况。打个比方,卵巢就像一个仓库,AMH数值高,说明仓库里的卵泡存货多;数值低,那就意味着存货少啦。一般来说,AMH正常范围在2 - 6.8ng/mL之间,
年龄 | AMH均值(ng/mL) |
25 - 30岁 | 3.31 |
31 - 35岁 | 2.58 |
36 - 40岁 | 1.71 |
FSH(促卵泡生成素):它就像是卵泡发育的“指挥官”,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发育。在月经周期的第2 - 3天检查FSH,正常范围一般在5 - 10IU/L。如果FSH数值偏高,那就可能提示卵巢功能不太好了,卵泡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。

促排卵相关术语
促排卵药物:为了能获取多个成熟的卵子,就需要用到促排卵药物啦。常见的有克罗米芬、来曲唑、果纳芬等。这些药物就像是给卵巢里的卵泡们吹响了“集结号”,让它们一起长大成熟。不过,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,所以用药的剂量和时间也得因人而异。
优势卵泡:在促排卵过程中,众多卵泡一起发育,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卵泡“脱颖而出”,长得比其他卵泡更大、更成熟,这就是优势卵泡。优势卵泡就像是班级里的“尖子生”,更容易成功受精和着床。一般来说,优势卵泡直径达到18 - 25mm时,就认为是成熟卵泡,可以进行取卵了。
取卵、受精相关术语
取卵:这是试管婴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。医生会在超声引导下,用一根细细的穿刺针,通过阴道穹窿将卵巢内的成熟卵泡穿刺取出卵子。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,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啦,整个过程会进行麻醉,所以不会太疼。
ICSI(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):对于一些男方精子质量不太好,比如精子数量少、活力差的情况,就会用到ICSI技术。简单来说,就是医生用一根很细的针,挑选出一颗最“强壮”的精子,直接注射到卵子里面,帮助它们完成受精过程。这就好比是给精子和卵子“牵红线”,大大提高了受精的成功率。
受精:当精子和卵子成功结合,就完成了受精过程。正常情况下,受精后的卵子会开始分裂,逐渐发育成胚胎。一般在取卵后的16 - 18小时观察受精情况,如果看到两个原核,就说明受精成功啦。
胚胎培养与移植相关术语
胚胎培养:受精成功后的胚胎,会被放在特殊的培养液里,在模拟人体子宫内的环境中继续发育。这个过程就像是把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里,让它茁壮成长。胚胎培养的时间一般是3 - 5天,根据发育情况可以分为卵裂期胚胎和囊胚。
卵裂期胚胎:受精后的胚胎在2 - 3天内会进行多次分裂,形成多个细胞的胚胎,这就是卵裂期胚胎。一般来说,第3天的卵裂期胚胎细胞数达到6 - 8个比较好,这样的胚胎移植后着床的几率相对较高。
囊胚:胚胎继续发育,到第5 - 7天会形成囊胚。囊胚就像是一个“小水泡”,里面有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。内细胞团将来会发育成胎儿,滋养层细胞则会形成胎盘等附属结构。囊胚移植的成功率相对更高一些,
移植类型 | 临床妊娠率 |
卵裂期胚胎移植 | 40% - 50% |
囊胚移植 | 50% - 60% |
胚胎移植:这可是试管婴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,就像是把培育好的“种子”种到子宫这个“土壤”里。医生会通过一根细细的导管,将胚胎轻柔地放置到子宫腔内。整个过程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感觉,就像做一次普通的妇科检查一样。
验孕及后续相关术语
验孕:胚胎移植后的12 - 14天,就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CG(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)水平来判断是否怀孕。HCG就像是怀孕的“信号灯”,如果数值升高,那就有可能是怀孕啦。一般来说,HCG大于5IU/L就有怀孕的可能,大于25IU/L基本可以确定怀孕。
宫外孕:虽然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怀孕,但也有一定几率发生宫外孕。宫外孕就是受精卵没有在子宫腔内着床,而是在输卵管、卵巢等其他地方“安了家”。这就好比是种子没有种在合适的田地里,长错了地方。宫外孕是很危险的,可能会导致输卵管破裂、大出血等严重后果,所以一旦发现,需要及时处理。
妊娠并发症:试管婴儿怀孕后,和自然怀孕一样,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妊娠并发症,比如妊娠期高血压、妊娠期糖尿病等。这就需要准妈妈们在孕期格外注意,定期产检,听从医生的建议,好好保养身体,确保自己和宝宝的健康。
了解这些试管婴儿技术中的专业术语,就像是拿到了一本通关秘籍,能让大家在这条求子之路上走得更稳、更明白。希望每一对渴望宝宝的夫妻都能顺利迎来自己的小天使。
圆梦试管婴儿助孕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